如果是數學,1+1=2 是個不變的公理;如果是機器,接通電源按下開關,機器就動起來。可是人不一樣。我們與人相處,往往忘記了這一點,以為按某類表達行動,對方必定如此反應,事實卻差強人意,以致增添煩惱。
父母認為,我們這樣無條件的關心孩子,提供物質的需要,安排他們在最好的學校,額外付錢讓孩子琴棋書畫無一不通,他們應該聽話,並且感激我們的愛,事實卻不一定。或是朋友之間,以为彼此信任,不用計較,你的生意需要現金周轉度過難關嗎?沒問題,二話不說就電匯過去,難關過後,還錢卻是遙遙無期。又或者,郎才女貌,訂婚時巨鑽一顆,結婚時山盟海誓,過不了五年竟然雙方都請了律師談判如何分手。
煩惱都是來自我們低估了人的善變,忽略了人非物,人際之間是不能用數學算出一個結果的。我們沒有認清人的罪性或劣根性,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是自我中心,先考慮自己的快樂與方便,然後才想到別人。一旦有利害衝突,自然是爭取有利自己的做法。
我們也常高估了自己對別人的了解:認為陪我講話逗我歡笑就是愛我;為人豪爽交遊廣闊就值得信任;用功讀書就是優秀的孩子;昔日的室友失聯幾十年,見面馬上可以交心。
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與行為,甚至信仰。對方會變你也會變。要避免這類困擾,需要在每次的交往中彼此尊重,加深認識。如此,有時會驀然發現:「你以前不是這樣的!」一點不奇怪,人就是和機器不一樣。 雜徒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