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小時候大人对我的評語:「男孩子不要那麼害羞!」。當時的一般看法是男孩子將來要打天下,應該是勇敢、進取、外向。女孩子將來要持家,應該是嫻熟、文靜、內向。於是不斷告訴自己,要外向,可是過程中總覺得有種壓力在後面推,硬要把自己推到一個不舒服、不自在的地方。
現在的時代,大家從事各行各業,男女的性格已經沒有定型。性格外向的人(extrovert),朋友多,也容易跟陌生人聊上一兩句。內向的人(introvert),社交圈子窄,一問一答少有下一句。
我的性格算是內外雙向(ambivert),意思是兼備內向與外向的特徵。在教會的環境中,我是外向的,我喜歡跟人交往,認識新朋友,在聚會當中起立發言表態,喜歡參與討論。然而在其他社交場合,例如妻子公司的員工宴會,我是內向的,可以躲在一個角落,想自己的事情,也從來記不得這個人的名字,那個人的職位,更想不通為什麼他為孩子考進哈佛醫學院那麼高興。
其實社交性向,只是用來描述,而不是價值判斷好不好,應該不應該。在美國,成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权利,也被鼓勵擁有自己的性格,善用性格的長處,尋找合適的社交群體。然而最基本的,是對自己的認識、了解、與接受。過程中也就必須參考外來的回饋,十個人中有九個都認為你是內向的,你就要考量是否要做出什麼調整。當然,這十個是什麼人,也就影響著你的自我認識了。
雜徒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