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徒
個人的生活習慣,很多是從小養成的,或是父母的教導,或是成長的環境使然,一旦成為習慣,我們就不去想為什麼,也可能認為每個人都如此做。
我是香港出生長大的,念完中學才到美國讀大學。第一年住校內宿舍,就遇到很多文化震撼。例如以前都是睡前洗澡,很快發現我是同樓唯一晚上洗澡的,其他同學都是在早上,慢慢我也改過來。除了入鄉隨俗,也是因為功課忙,有時候過了凌晨才回到房間,身體極為疲倦倒頭便睡。
另一個習慣是用小刀削水果皮,從母親學來是逆時針刀鋒向外。後來聽一個白人朋友解釋,一來順時針比較容易掌控刀鋒,二來萬一失手是傷到自己而不是別人,是一種禮貌。這樣解釋,聽起來合情合理。經過一段時間,也改了過來。
最近我注意在車庫停車的方向。我跟大部分鄰居一樣,都是車頭朝房子的方向,自以為從外面回家,車庫門打開,就直接開進去,最自然不過。後來跟住在別州的兒子聊起來,他說,「從外面回來時,視野清楚,確定房子旁邊沒有路人經過,然後倒車停進車庫,早上出門就可以馬上開走,這樣最自然。」聽他一說,也有道理,於是我嘗試用車尾倒進去,效果不錯。目前是新方式的過渡期,也許過一段時間,才能夠決定那個方向比較好。
慢慢養成的生活習慣可以改。不過要確信那種習慣比较好,如果連自己都說服不了,也不嘗試比較,就很難作出改變。
基督教會鼓勵所有信徒,每天花點時間讀聖經禱告,從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不等,對大部分人來說,時間應該不是問題。然而,有統計數字顯示,美國人口只有10%,每天讀聖經。以人口30%每週上教堂來估計,就是說,信徒中只有三分一是每天讀聖經的。這跟我以前牧養過的教會情況相接近。每天讀聖經是習慣,不讀聖經也是習慣。
無論社會文化如何,對大部人來說,關起門來在家,有相當的自主權,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。習慣的養成,始於個人信念與價值觀。下一步是循序漸進,用各種方法,建立好習慣,成為生活作息的一部分,就像天天刷牙洗臉一樣,會覺得自然,毫無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