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徒
我是屬於二戰後嬰兒潮的一代。中學畢業後,同學各有不同際遇,不少人離開香港前往英國、澳洲、美國、加拿大等地繼續升學。起初彼此還有書信來往,後來大家生活環境不同,共同話題不多,來往逐漸減少。待同學分別成家,隨後幾十年,除了少數幾位仍保持聯絡,大部分都失聯了。
過去幾年,由於電子設備普遍,人人有手機,網上社交網絡容易操作,舊同學慢慢就聯絡上,形成不少群組,互通消息。
然而是否什麼話題都可以提出来談呢?
有一次,話題涉及政治,群組裡兩位老同學立场不同,開始時還能平和的表達意見,幾輪短訊後,很快升级成兩極分化,進而攻擊對方認同的政黨和領袖。接着另一同學加入,表達中立意見,又有一同學打圓場,更有些沒興趣談政治的喊停,結果,有好幾位就退群了。
其實幾十年沒有來往,大家的政治觀,價值觀,人生觀等等都有不少變化,肯定是有分歧的。遺憾的是,社交網絡都是注重短訊,缺乏前後語境,沒法解釋。就是有表情符號 ,表達情緒的能力也不夠全面。加上大家選用詞彙,含義輕重落差太大,很容易就起了誤會,越描越黑。
除了政治,另一個不宜談論的話題是宗教。個人宗教信仰,通常是積年累月的思考與人生體會。當中有人年輕時積極追求真理但後來完全放棄,也有人從遊戲人生變成慎重度日。試問幾十年的考究探討,如何輕易改變觀點?固然,發表解釋自己的立場是沒問題,但若論斷對方,试图改正对方謬誤,顯然不適合使用網路平台。
我所屬的幾個群組,經過一年半載的運作後,似乎都有共同現象。發文的大概是組員的十分之一,其他就是沉默的大多數。我想,大部分組員只希望知道他人的事而不打算展示自己。組員及家人的生老病死,似乎大家都關心,不妨多通傳。要不就開開自己玩笑,分享一些不涉及種族、性向、政治、階級的幽默。
至於世界新聞,名人消息,研究數據等,還是留給别人自己去尋索,不用轉載,除非你是某方面的專業,可以做一點補充及澄清。轉載常常令人揣摩究竟你是同意、反對、或諷刺?若出現兩三組員都感興趣的話題,不妨轉移到私人聯繫,保持大組的包容性。
使用社交網絡的底線是發文的有權發表,收文的有權刪略。能夠彼此尊重,保持人性的善良和寬大的心胸,謹慎使用社交網絡,定能充實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