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簡譜

音樂簡譜

雜徒

1965年音樂電影The Sound of Music 曾一度風靡全球,其中一首歌曲,名為“do-re-mi”,更是讓大人小孩,都認識西方音樂的基本音階。在中國或其他地區,還有一種普遍使用的音樂符號,就是用數字比對音階,分別以亞拉伯數字1234567,比對do-re-mi-fa-sol-la-ti。這種以數字記譜的方法,稱為簡譜。

根據網上資料顯示,簡譜原先是17世紀法國一位神父Souhaitty 提出的,當時教會的會眾要詠唱聖詩,都是使用五線譜,對一些人來說,實在太困難,於是他嘗試用數字來標記,不過新的方法卻不被專業人士接受。後來18世紀的Rousseau ,和19世紀的Cheve 等人,不斷推廣,才讓這種記譜法被公認,使音樂大眾化。這種方法後來傳至日本,在20世紀初由留日的中國學者李叔同,引進中國,得以廣傳。

簡譜之所以在中國被廣泛應用,一方面是由於華人從小對數字有概念,例如一周七天,每一天就以數字命名,週一週二等等,大家認同1是主音,3是高兩度這觀念一下就能掌握。中國漢族音樂是五度音階,(12356),用數字作標記,比傳統的文字譜要方便得多。至於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字譜(例如工尺譜)演變過程,包括十二律等架構,遠超這短文所能描述,故從略。

另一個原因簡譜受華人歡迎,是因為中國古代音樂,不用和弦。通常是一個人獨唱或獨奏,另加一種樂器還是彈奏同一的音調,偶然是一先一後,因此記譜比較簡單。況且音樂的曲調不是太重要,用不同調彈奏,大家都知道是同一首曲子。這跟五線譜標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五線譜一個音符固定代表一個音,一首曲子記下來,彈奏者必須按照音符找到那一個音,甚至指定頻率(A=440 Hertz)。

音樂跟語言又有什麼關係呢?中國方言,例如國語/普通話,或粵語,每一個字有固定的音調(tone)。比方說,粵語黃先生,音調就是155(do-sol-sol)。不同的人,講話雖然是不同的調(key),仍然是同三個音。如果換一個音,135 (do-mi-sol),別人聽起來就變成黃線生,是不同的字。對於母語是英語的人,學中文最為困難的就是每個字的音調,因為除了硬記,沒有別的方法。

現代的簡譜,已經加上很多符號,包括音長、音區、音節等,幾乎可以替代五線譜的一行音樂,但是五線譜的和弦合奏譜,就不容易完全用簡譜標示。不過,簡譜卻有很多妙用,例如有些中文詩歌本,添加了簡譜目錄,只要記得詩歌首句的旋律,很快就能找到詩歌頁數。

對我而言,最方便是路過聽到一些民歌,或新的旋律,馬上可以用簡譜記下來,回家再慢慢找它的出處歌名等,這是快速記下音樂的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