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結帳?

誰結帳?

雜徒

在華人文化裡,請人吃飯是一門藝術。被請的人首先會注意,主客雙方是什麼關係,大家的角色如何。若是老闆請下屬,一定要出席,否則被視為不領情,不忠誠。若是長輩請晚輩,也是需要接受的,不然被視為不尊重。有業務關係的人請吃飯,那就要小心,背後也許有些請求或動機,一起吃飯就可能把公事和私事的界線弄模糊。同輩朋友吃飯,看來比較簡單,可是到了結帳的時候,卻要多一些考慮。

以前在香港餐館,常見的一幕就是結帳的時候,「搶」付錢。說搶,一點都不誇張,因為一等服務員把賬單拿來,打算付錢的就要敏捷的把賬單搶過去。有時候,不認輸的還要把對方拿在手上的賬單,又搶回來。我看過有人用信用卡結帳,服務員已經把賬單和卡拿到櫃檯,搶付錢的還要跑去櫃檯,把對方的信用卡換回來。為什麼不事先說好這一餐是誰請呢?這就是文化。

通常請吃飯的,看自己為東主,對方是客人。可是作客的,若太快接受這份人情,又顯得太寒酸,在結賬的時候,為表示自己也有能力請客,於是推搪一下。我想,作東主的若堅持付賬,客人也會樂得接受。友誼就這樣建立起來。

西方文化,有所不同。有一次我們夫婦接受一位同事邀請,到他家作客,還有其他十幾位同事。快到晚餐的時候,他拿出一個菜單,是附近一間餐館的外賣,各人自己點菜。當外賣送來之後,出乎意料,客人要為所點的餐付錢!主人雖然有預備飲料和沙拉,但客人要自掏腰包,這還是我第一次遇到,也是唯一的一次。

另有一回,在餐館看到鄰桌一家三代,小孩叫着爺爺奶奶,偶然聽到他們提到德國什麼地方有一些親戚。到結賬的時候,他們要求分開兩張賬單,老夫婦付自己點的餐,好像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。

華人文化裡,還有一種共識,外來就是客,住本地的要盡地主之誼,請客是應該的。因此到外地看老朋友,到餐館吃飯就不必搶付錢。然而,懂得禮貌的,客人一般都會帶一些伴手禮。其實,錢的數目並不重要,重要的還是雙方感到互相尊重。請客的要大方,有誠意。作客的要衷心感謝,期待有機會回報。

為避免尷尬,我喜歡到餐館前先問清楚,這一頓飯是否有什麼喜慶事,一共有多少人,弄清楚誰是主人誰是客人,結賬的時候,自然是主人付款。若沒有特別事由,只是一群朋友聊聊天,交換消息,最理想是各自付賬,有人高興請大家喝飲料,或者吃甜點,可以另外計算。這樣不但能享受飲食,更能分享友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