極簡生活方式

極簡生活方式

     現代極簡主義(minimalism)源於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。首先在音樂、繪畫、文學上呈現一種與前不同的創作,崇尚簡單線條圖案,強調觀者聽者與藝術作品有互動來產生一種意境。在建築與室內設計方面,受日本言簡意賅禪宗思想影響,表現簡單樸素的大自然取材。重視本人內心的體會,多過表面物質的巧思雕塑。

     從廣義的極簡主義發展出來,有些人就採用極簡生活方式,目的是去掉所有令人分心或花時間保養的東西,好讓自己能參與賦予生命意義的活動。例如一個人生活,只需要500平方尺以下的單位,一張床、一張椅子、一套餐具,可交換配搭的五件上衣和五條褲子或裙子等。家具都是類似Ikea 設計簡樸實用的貨品。多出的時間就可以用在事業、社交、興趣、信仰上。只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存意義,與此無關的東西都不需要。

     這種方式,對單身年輕人,無疑是有吸引力。何況開始獨立生活,也沒法擁有太多東西。若遇到價值觀相近的配偶,二人結婚成家,還是可以堅持。可是一旦有了孩子,極簡生活方式就不是那麼容易,因為照顧不能自主的孩子,時間難免失控,那就需要增加物品,提供方便。單單嬰孩尿布,無論要怎樣精簡還是需要一定數量、也需要儲存空間。

     已經擁有很多東西的家庭,要過極簡的生活,難道把目前所有的東西送走丟掉,重新再來嗎?這似乎不太實際。我想比較合理是慢慢減少擁有,因為有過物質豐富的生活後,很多人體會到東西多不一定帶來快樂。我們要經常檢視,以前那些不會再用再看的東西,盡量處理掉。到了空巢期或退休後,更應該朝縮減的方向調整,減少物品帶來的累贅。

     不過最重要還是先搞清楚,餘生是為了誰而活。不然,極簡生活方式省下來的時間精神,只會白白浪費掉而無法帶來充實的生命。

雜徒 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