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照

拍照

最近一位高中老師因病去世了,年紀七十多歲,同學群中有人想不起當年的她是什麼樣子,於是另一同學在Whatsapp 群中發放一張四十多年前、在校園門口一排女老師的合照。有幾位看起來像二三十歲,中間一位就是她。

翻翻舊照片,上世紀70年代,很多都是一家人或一群朋友排得好好的正面照,大家臉上都掛著笑容。當時拍照都是用有底片的照相機,拍照前要先調光圈、快門速度、對焦,拍完一卷底片還要拿去照相館沖洗,費用不少。因此拍照都要省著用,要擺好姿勢裝好表情才好拍一張,而且要強調有「紀念性」的照片。

到了本世紀,用底片的照相機慢慢被數碼機替代,拍照就不用太多考慮。反正多拍幾張,不滿意的隨時刪除,不花一毛錢。拍照也不用太嚴肅,怎樣扮鬼臉怪動作都行,而且有很多是事後處理的技術,保證照片效果滿意。年輕的一代,很多人甚至不會用照相機,只會用手機拍照。他們對照片的要求是真實而有動感,最重要的不是紀念性,不是呈現最美的一面,乃是記錄當下的情景,反映當下的感受,並且即時與友人分享,大家看完後刪掉也無所謂。

其實看舊照片,能記得多少還是一個問號。說實在連自己保存的照片,也不可能每一張都能說出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拍攝的。真正的記憶,是在腦子裡,我們很自然保留一些認為有紀念性、重要的事情和感受。照片往往只是一種提示,一些聯想。高中老師的照片,也許讓我們想起那段年少轻狂印象深刻的事情,每一個同學記得的也都不一樣。這有什麼關係呢?反正幾十年前的「愛恨情仇」,已成過去,不可能也不需要再經歷一次。要珍惜的,是現在的生命和周邊的人。

今天的人和事,不用每一樣都拍照存檔。若干年後,腦子自然替我們篩選,什麼是有紀念性的。

雜徒  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