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徒
通常基督教會,都有人負責挑選合適的詩歌在崇拜時使用,配合崇拜的主題,幫助會眾除了稱頌讚美神,也彼此鼓勵,把信仰實踐到生活中。無論負責人是牧師或平信徒,必須考慮一首詩歌,是聖樂還是俗樂(sacred or secular)。世俗歌曲,或流行歌曲,內容不一定有什麼壞處,只是不適合在崇拜時使用。
舉個例子,有一首流行歌名為「Hallelujah」(直譯哈利路亞,意思是讚美神),作者為Leonard Cohen, 旋律優美,很容易記住,哈利路亞也不斷重複又重複,部分歌詞隱含聖經中大衛與參孫的故事,但是總的來說,主題談到被撕裂的愛情,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情愛,不應該在宗教禮儀中使用或獻唱。
純音樂本身,通常是中性的,沒有聖俗之別,除非作曲者註明,某一段音樂是為了表達特定的場景或含義。歌詞則比較具體,大家對文字有普遍的共識,當歌詞與音樂結合後,音樂也會牽動人的情緒,例如國歌,民歌。嘴裡常常哼著流行歌曲,有時候也唱一兩句,我們的思想或詞彙也許就受影響,下意識地認同了歌曲的價值觀。
聖樂的內容在定義上是以神為中心,無論是稱頌、認罪、感謝、祈求,美麗的聖詩,能幫助會眾一同表達對神的心意。然而,生命中有信仰與否,我們都無法逃避個人內心的掙扎,和擺脫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情感。人間的愛恨情仇,在流行歌曲的內容中,屢屢出現。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,是因為反映當時的文化潮流,在廣大聽眾中引起共鳴。越流行的歌曲,越能代表大多數聽眾的心聲。
基督徒活在當下文化之中,理當過著入世而不屬世的生活。雖然有基於聖經的價值觀,但與非基督徒一样經歷各種人生際遇。有時候聽流行歌曲,歌詞道出自己的心聲,引起共鳴,会有遇上知音的感受,讓人感到被了解,能認同,知道世上有人也有类似經歷,對心理健康有幫助。
音樂是一種藝術,也是人類情感的表達。作曲作詞者,固然是受文化環境影響,但歌曲也能影響文化,這是一條雙向路線。只要基督徒堅持自己的信仰立場,用智慧小心選擇流行歌曲,無論喜歡它的旋律,或者歌詞,視為藝術來欣賞,是沒問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