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林匹克運動會

奧林匹克運動會

雜徒

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世界運動會(下稱奧運)結束了,運動員也相繼回到自己的國家。

小時候在香港,上世紀60年代,電視廣播才起步,沒有現場直播,每次奧運結束不久,就有記錄片在電影院上演,一個多小時內,播放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比賽,看誰是奧運口號中「更快,更高,更強」的一位。最後以馬拉松比賽結束,運動員拖著疲乏的身體,跑進奧運主場館,觀眾給予熱烈掌聲。雖然不是現場直播,卻感受到奧運精神,人類和睦共處,公平競爭的美景。

六十年過去了,在世界很多地區,可以看到奧運的現場轉播,比賽的項目有329個,參加的國家有206個。可是感覺上,觀眾並沒有像以前那麼興奮。可能是因這只是眾多國際運動比賽中的一個。很多運動,像游泳或體操,除了奧運,也各自有世界錦標比賽,而參賽者很多是職業運動員,休息一陣,又出現在另一賽場。所以看奥運的人大多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,或者觀看所認識的親友。

今天的新聞媒體,也不限於昔日大機構的廣播,只要有部手機,人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,把現場鏡頭捕捉到的景象,傳達世界各地。有些稱為「花絮」的映像,隨著大眾的觀察,引起很多猜測與討論,內容不再是單純娛樂。

例如某國同隊的兩位,爭奪金牌和銀牌。以常理來看,無論誰贏誰輸,該國的教練和現場擁護觀眾,定會興奮鼓掌,皆大歡喜。結果卻出乎意料,有人板著臉,有人喝倒彩。網民評論說,一定是「內定」的結果沒有出現,又或許政治力量和商家利益介入,這場比賽就不是運動場上見高低那麼簡單。

又有某國運動員本來是跳欄的「大熱門」,不料起步不久就被絆倒,失去奪獎的機會。有人在自己最強項,很少出錯的項目,結果卻失手。有人在評判看錯,平白多了一分的時候,卻誠實解釋,讓比賽保持公正。有人雖然得獎,卻因為「正確性別」,引起多方討論。也有人得到金牌後,不忘把榮譽歸給她所敬愛的神,勇於表白個人信仰。

以上是比賽的時候,出現的種種情況,所引發的觀眾評論。然而,我更關心的是,這些運動員,無論得獎牌或者在預賽的時候已經出局,他們怎樣過之後的日子。除了運動,人生中除了與人競賽,更多的是與自己比賽。如何自律,操練品格,發展才能,為著人生目標,超越「舒適區」,突破自己的記錄。我不敢妄自評斷一個運動員為何歡笑,另一位又為何掉眼淚。我只祝福他們能有健康的身心靈,無論比賽結果如何,能做好準備,面對人生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