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設計

城市設計

雜徒

最近一次到日本旅行,曾參觀兩座古堡,都是附近平原中最高的建築物。其中一座是大阪城,豐臣秀吉(16世紀)當年的城堡,旁邊有護城河,城牆和各種碉堡,主建築從高高的平台上去有六層樓。由於遊客甚多,我就沒有排隊爬到最上面。

到外地旅行,總希望第一天就參觀當地最高的建築物,鳥瞰整個城市。接下來走動,就对那個區有印象。記憶所及,包括法國巴黎的鐵塔,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,聖路易市的閘道拱門,紐約的帝國大廈,巴塞隆納的聖家座堂。還有就是一些山頂,登山纜車站的觀望台,以及古堡。以前的城堡,建築在高處,固然是為了防守,也是為了讓統治者,具體看到自己權力管轄的版圖。

「爬得高,看得遠」,是個物理定律。從高處往下看,常看到城市的建設,是有一定的格式。有些城市,街道交界都是90度角,非常工整。另一些城市,卻是有一個中心點,然後像蜘蛛網一樣往外發展。更有些城市,明顯有商業區,工業區,住宅區之分。甚至有些地方,從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公園,種滿了樹木。有長遠歷史的地區,大都有一條河,貫穿城市中心。若是位於內陸河流通往大海的城,更能體會古代河流三角洲的肥沃土地,和港口繁盛的商業活動。

「城市設計」這門學問,從20世紀初,慢慢成為很多大學的學系。到了本世紀,城市設計已經不限於研究土地管理,和政府的公共政策,而是真正應用在建立城市上。有幾個國家,包括埃及和印尼,礙於首都人口太多,無論怎樣改進,都解決不了民居和交通問題,乾脆在另一片土地,重新規劃打造一個城市,待基本建設和建築物完成之後,再把大量人口遷移過去,完成遷都。眼看拉斯維加斯及杜拜,在一片什麼都沒有的沙漠地,幾十年間,能發展成一個繁華的城市,理論上「造城」是可行的。

問題是,人口遷移,能否配合城市建設的速度。城市建設,只要有資金,和適當的氣候與地理環境,要完成並不困難。但人口遷移和建造社群,卻牽涉很多因素,畢竟人民生活質素不單單取決於活動空間。因此世界上,也出現一些「鬼城」,預估有幾十萬人居住而建造的新城市,實際入住的人口不到十分之一,這是城市設計者無法預料的。

從高處往下看,既欣賞周圍的景色,也可以從不同角度,衡量城市的發展。然而這些都是宏觀,作為遊客,我們不要忘記,這只是從一個角度看,不能評斷城市的優劣。要多認識這個地方,必須兼顧微觀,回到平地,跟當地人民接觸,了解他們的生活,才有資格評估城市的好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