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圖片答案:厄瓜多, 基多
對兒童講道
雜徒
多年前,幾乎每一個主日,我帶領主日崇拜的時候,都要預備大概5分鐘的時間,對12歲以下的兒童講道(或稱兒童信息)。通常是拿着一樣物件,然後一節經文,再把經文的主題跟那物件的功能聯想起來,讓小孩以後看到那樣東西,會想到聖經的教導。在主日崇拜中,安排這樣的信息,主要是因為很多家庭是全家上教會,有幾分鐘讓小孩感到被重視,能加深他們對崇拜的體會。
美國很多長老/改革宗教會,和循道/衛理宗的教會,都會在成人講道之前,有兒童講道的環節。有些牧師特別邀請兒童到講台前面,自己跟他們一起坐下講解。結束後,兒童可以離開聖堂到教室,進行其他教育或活動。這樣的安排,令我想起當年耶穌向群眾講道,有幾次把孩子叫過來身邊,可見不少小孩是跟著大人到耶穌那裡。
說到預備兒童講章,其實比預備成人講章更難。過往幾十年的經驗,從5分鐘到45分鐘的講道,時間越短越難講。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一般成人的注意力,通常是20分鐘左右,時間一長,大腦就需要休息一下,看看別的東西,想想別的事情。因此聽講道,跟讀書不一樣,讀書看文章,可以自己決定暫停或繼續,聽道卻需要在特定時間內留心。因此有效的講章,必須刻意的預設重點在哪裡。一位教導講道學的前輩把講道比作飛行航程,講員要帶領聽眾,從地上起飛,然後巡航,並安全下降著陸。意思就是有好的序言,充實的內容,堅定的結論,才會讓人有一個愉快的航程。兒童的注意力,通常比成人短,用飛行的類比,就是要很快的起飛,短短的巡航,很快的降落。
好幾次崇拜後有一些會眾的好評與感謝,除了關於當天的成人講道,也包括兒童講道。說明對兒童講道,成人也在留意聽。
我很敬佩一位英國的學者/文學家/神學家魯易士 C. S. Lewis (1898-1963). 除了一些學術文章與書本,他寫了不少給兒童的小說,充滿幻想與奇遇,很受兒童歡迎。然而當中的對話,動物的表徵,主角的內心思想與感受,卻是成人可以認同,願意閱讀,並啟發深思。針對兒童的「世界」,語言和用詞固然不能太深奧與抽象,但不表示對成人就是膚淺。能夠用簡單的用詞,解釋深奧的道理,正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。
退休後在不同的教會事奉,我現在已經很少對兒童講道。但我經常提醒自己,在每次的講道中假設有兒童在座。他們的注意力可能很短,也無法明白所有道理,我得幫助他們明白一點點,對神對自己多一點認識。這樣的講道,會眾中總有幾位聽得懂,生命中有改變 ,講道就達到應有的功能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叫化雞
路得
在我最新的小說《沉寂大地的雷鳴》(雙時代奧德賽系列的第二册)中,主角是一位功夫大師,他漂流到了一處偏遠小島,沒有食物。在探索茂密的熱帶森林時,他用技巧捕獲了一隻鳥。由於沒有烹飪器具,只得用一個著名的中國食譜,“叫化雞”,來烹飪他的獵物。
叫化雞起源於中國東部的江南地區,是一道充滿傳統、智慧和魅力的美食。這道深受喜愛的中國菜不僅體現了用簡單食材創造美味的能力,也展現了文化與美食之間的深厚關係。
關於叫化雞的傳說和這道菜本身一樣迷人。據說在帝制時期的中國,一位貧窮的乞丐偶然得到了一隻雞,但是因為沒有任何烹飪器具,他被迫想出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。他用泥土將整隻雞(未清洗、未去內臟、帶羽毛)包裹起來,然後放入臨時的火坑中烤。當他敲開硬化的泥殼,並剝去連同羽毛的外層時,裡面是一隻嫩滑芳香的雞。美妙的香氣吸引了路過王室成員的注意,他們對這道菜印象深刻,以至於將其引入宮廷廚房中加以改良。
这中國食譜的核心是包裹一整隻雞在厚泥中,然後進行烤製。後來的版本使用經過清洗、去內臟的雞,填入薑、八角、醬油、紹興酒和大蒜等香料。叫化雞的製備需要耐心,將雞仔細地包裹,並等待慢长的烹調過程。
叫化雞提醒我們中國烹飪中根植的智慧,簡單與精緻相遇。它突顯了創新的重要性,以及將基本食材提升為美味菜餚的能力。這道菜背後的故事也觸及改變與發明的课題,使其成為一個超越口味、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經典。
現代版本的叫化雞可能不再使用泥土包裹,廚師通常會採用麵包麵團,或使用錫紙或烘焙紙等不太傳統的方法。儘管進行了改動,但這道菜依然保留了其起源故事的精髓,讓雞在自身的汁液中蒸煮,從而濃縮其精華。
食用叫化雞更像是一場盛會而不僅僅是一餐。敲開硬殼的過程極具戲劇性。輕碰就離骨的嫩肉,展示了精心製備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