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「茶藝」這有關泡茶喝茶的詞語,因為這詞提及有主觀成分的「藝術」,十分切合茶的好壞最終取決於飲者的觀點。
華人待客之道,少不了奉上一杯茶。小時候我母親在早上,總會用一個熱水瓶,放一些茶葉,注入熱水,一天隨時有茶可以喝,然而,這卻不是好的對待茶葉的方法。
有心品嚐中國茶的人,首先會選擇泡水以後看到一片片完整的茶葉,然後用各種方法保持一杯茶的熱度與濃度。在這原則下,讓茶葉長時間泡在水中是不合宜的。比較理想的是看人數決定用多大的茶壺(一般不超過5人才算品茶),沖泡幾分鐘後,過濾茶葉将茶水倒進茶盅,再分到各人杯中。要喝第二輪的話,得重新加水沖泡。享用中國茶的美妙,一般是不加糖或奶油的。茶藝,就是研究如何優雅的汲取茶葉的全部精華。
要通過品茶,加添生活情趣,首先要對茶葉有一點認識。茶樹有很多品種,原則上,從樹上採下來到用以泡茶的茶葉,中間最重要的過程就是控制茶葉發酵的程度。一般來說,分為不發酵(綠茶),半發酵,和重發酵(紅茶、黑茶)三種。
不發酵茶葉(綠茶、龍井、碧螺春),與空氣接觸後,最好不要存放超過一年,沖泡不用太熱的水(華氏190度,開水氣泡像蝦眼大小)。先將茶葉放入茶壺,分量是一茶匙泡一杯茶(8 安士),若擔心茶葉不衛生,和想讓茶葉張開,第一泡約10秒就倒掉,跟着第二泡2-4分鐘後飲用。
半發酵茶葉(烏龍、武夷、鐵觀音),可以存放3-5年,分量也是一茶匙泡一杯茶,沖泡用熱水 (華氏200度,開水氣泡像蟹眼),第一泡約20秒倒掉, 第二泡3-5鐘後飲用。
重發酵茶葉(紅茶、普洱、沱茶),可以存放到十年以上,茶葉分量可以稍減,沖泡用熱水(華氏205度,開水氣泡像魚眼),第一泡約40秒倒掉,第二泡3-4分鐘後飲用,再泡一兩次也沒問題。
無論哪一種茶,濃度最好用茶葉分量和沖泡時間控制。
至於茶具,不發酵茶,因為有各種顏色,適合用玻璃或白瓷茶壺,品茶同時可以鑑賞顏色。半發酵與重發酵茶,適合用陶泥茶壺,其他材料,像木、鐵、銅、不銹鋼等茶壺,以耐熱及不滲味道為佳。可能的話,不同類的茶,就用不同的茶壺。
收集茶壺和擁有很多不同品種的茶葉,固然有它的樂趣,但茶葉是用来飲用,若因為價錢昂貴捨不得用,或茶壺只用來擺設而不是泡茶,就失去茶藝能夠提供的情趣,得不償失。太注重專家的評鑑,失去自己的判斷,也不能把喝茶變成品茶。只有把喝茶變成生活的一部分,花心思用時間欣賞,才能藉著茶藝,增加生活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