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徒
曾經跟一個多年沒見的朋友重逢,寒暄幾句後,就談到大家過去幾年的生活。可是,很快我就發現,他都是在講自己的工作及研究的項目,一點都沒有問及我的情况。而且他除了工作之外,好像就沒有其他話題。
這是「自我披露」的一个典型代表,滔滔不絕講自己的事情,但是做得過分,就妨礙彼此的互動。
另一種情況,是在兩人的交往中,一方老是問問題。一個接一個,問完家庭問工作,問完工作問運動。對方忙於回答,連反問的機會都沒有,就變成盤查一般。這樣的交往,也沒太大意義。
以前一位輔導學的老師,指出人際關係的一個通病,就是和對方没講上幾句,就問對方問題,想得到資訊。要有好的互動,我們需要自我約束,先問自己,「打算怎樣使用得到的資訊?」不要為了找話說而隨便問東問西。
有些人在互動中,有種無形的優越感,自我披露時,往往就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見聞,說到什麼話題都要比人強,比人懂得多。也許無知的人,會聽得津津有味,甚至欣賞崇拜,但大多数的人,大概就保持距離了。
與人來往交談,首先要清楚彼此的角色。若是同輩朋友,希望更多了解,發展友誼,必須大家敞開心靈,主動自我披露。若只是剛剛認識的朋友,不宜交淺言深,免得被誤會甚至闖禍。美國文化中,認為政治與宗教這兩個話題,要在言談中謹慎進行。有些人甚至刻意避免,因為這兩個話題,容易帶動情緒,引起爭端,造成兩極分化。一不留神,朋友會變成敵人。
基於彼此尊重的態度,真誠交往,合宜的自我披露能夠引起共鳴,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。敢於披露自己的失敗和弱點,更是證明兩人友誼已有了一定的基礎,想要維持長期的關係。
彼此認識到了一個地步,面对意見不同的話題,包括政治和宗教,大家堅持己見,但不能勉強對方認同自己的看法,對事不對人,也就是「同意雙方可以有不同意見」,繼續交往。這是難能可貴的友誼,應該珍惜。 畢竟深厚的友誼,不能單靠理性的認知,也需要有感性的經歷,更需要靈性的互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