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目接觸

pink clouds
Photo by Ömer Aydın on Pexels.com

雜徒

有朋友問我,「你很會跟小孩子玩,為什麼我不行?連我的孫子都像怕了我一樣。」 說真的,我是蠻喜歡跟小朋友在一起,特別五、六歲大的,可以有對話,他們也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
跟小孩有互動,和跟大人一樣,最起碼的是先有眼目接觸。很遺憾的是,面對小孩時,很多大人忘記了這點,以為只要把一堆好吃的東西,好玩的玩具搬出來,小孩就會喜歡跟你在一起,沒有注意先用眼神,建立基本關係,所以小朋友一轉身就跑掉。

有云,「眼睛是靈魂之窗」,從對方的眼睛、眼神,可以窺探到對方的心靈感受與想法。現代心理學曾有人做過研究,從眼睛視力的範圍,基本上可以分為左右兩邊,每邊上中下三個方向,一共六個方向。例如一個人回憶,講到以前看過的事情,眼睛自然就瞧向左上角,這跟大腦儲存視力數據的部位有關,牽動眼睛的反應。固然,人不是機器,這些反應也不是百分百準確,但眼神也屬於肢體語言,有時會在下意識中表達了內心感受。

很多軍隊,在步操檢閱時,都沿用「注目禮」。例如一個進行的方隊,除了每一行第一個士兵是往前看,其他都是轉頭注視皇帝或總理,表示尊敬。歡迎貴賓的儀仗隊,分列通道兩旁,當貴賓經過時,也是使用注目禮。

平常與人交往,當然眼睛不會盯著對方進行注目禮,但是保持友善的眼目接觸,可以增進彼此的信任。當對方看著我的眼睛說話,毫無疑問,他是對著我講。若我們不敢直視對方,或忽略對方的面部表情,顯示雙方還沒有建立正常友善關係。

以前我養過狗,狗也像人有感情。當違反了規矩,在室內大小便,或打破東西,我回家的時候,牠不敢親近我,頭低低的不敢看我。一直到清理乾淨,帶牠到現場訓斥一番,然後和好,才恢復眼目接觸。

人際交往,有不同的場合,若談到比較嚴肅的話題,分享內心的感受,多看眼睛和面部表情,可以減少分心而專注在談話的內容。能夠保持眼目接觸,才能專心的聆聽,明白對方,甚至聽到沒有講出來的話。

下次當你遇到小孩子,想跟他建立友誼,首先要蹲下來,爭取兩人的目光在同一水平,然後嘗試看著他的眼睛說話。若他害羞或害怕,不敢看你,不要緊,隔一陣子又看著他,向他微笑。當他能放心的看著你的眼睛,這表示你已經贏取了他的注意力。此時再觀察他喜歡看什麼、聽什麼、玩什麼,投其所好,你就多了一個小孩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