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誕節

聖誕節

雜徒

今年聖誕節前,有機會到東南亞一些地區旅行。無論是佛教、印度教、或民間宗教的社區,只要是西方遊客比較多的市鎮,不難發現酒店大堂,餐廳,商場,都換上了節日裝飾。主題就是聖誕樹,聖誕老人,他的鹿車和禮物。在炎熱的天氣下,仍會看到雪花和火爐煙窗的佈置。至於背景音樂,最常聽到就是Jingle Bell 及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.

當地人之所以迎合西方人的節日而佈置,固然是為了討好遊客,以友善態度鼓勵消費,但也反映他們對聖誕節的理解,就是有關聖誕老人的傳說,禮物,歡樂。這正是基督教信仰變成大眾文化,演變為民間信仰的具體現象。聖誕節的主角從耶穌基督轉變為聖誕老人。

在西方,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,已經維持了十七個世紀。首次把聖誕節定於每年12月25日,是第四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領袖,為著迎合民間慶祝冬天來臨的節日,乾脆把當天定為慶祝耶穌出生的日子。從此,民間節日就演變成宗教節日。如今宗教節日,又淡化成民間節日,甚至說,還原成為世俗節日,其實沒有什麼可惜。

聖經記載,耶穌自己從沒有教導門徒,要紀念祂的出生,因此初期教會傳統上,沒有人知道耶穌究竟在哪一天出生,也沒有人關注是哪一天。耶穌反而教導門徒紀念祂的死亡與復活。重點也不是在某一天,乃是在於祂的死亡對信徒的意義,和祂的復活與信徒生命的連結。

今天,很多小孩都喜歡慶祝生日,希望快點長大,可以做大人做的事。何況當天還有較平常豐富的食物,也有生日禮物。長大後,则越來越輕看自己的生日。到了孩子都長大各自成家之後,說實在,兒孫平常的關懷與互動,要比一年一次的慶生,帶來更大歡愉。老年慶祝高壽,一般都是兒孫的心意,自己心裡明白,多活一年,也就是距離終點又近一年。

生命的意義,從來不是被出生的那一天所決定。生命無論多長,意義乃取決於是否有人的尊嚴,有人性的表達,跟他人的互動,達成人生的使命。撇開耶穌神性的擁有和表達,單從祂人性的層面來看,他的確是一個完全的人,並且完成了一生的使命。

接受耶穌為主的人,最為看重每一天與祂的互動,如何效法祂而活。至於祂是否在12月25日出生,不會太重視。與其參與大眾文化,穿上節日服飾,戴上紅色的聖誕老人帽,不如多介紹耶穌的作為,及祂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