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得
每當我讀到《馬可福音》12:41-44 和《路加福音》21:1-4 中寡婦的捐獻故事時,我總會被激勵,願意更多地為神的國度有所奉獻。許多基督徒對這個故事都不陌生。一位貧窮的寡婦將兩枚小銅錢(經常被稱為「寡婦的捐獻」)捐給了聖殿庫房。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評論道,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奉獻比富人所捐的更有價值,因為她在貧困中捐出了所有。
寡婦的行為不在於金錢的數目,而在於她奉獻的精神。她的捐獻表達了對上帝的深刻信任和依賴,體現了真正善捐的精髓:不是從盈餘中給予,而是出自內心,即使有很大的犧牲。這個有影響力的教訓提醒我,進入退休狀態,拥有不多的精力和資源,不可以成为阻擋我為上帝和他人奉獻的借口,我仍然可以继续在神国度中努力。捐獻的價值不在於其大小,而在於背後的無私和信心。
寡婦的捐獻教導了聖經時代的真理,而哈蒂·威亞特的故事則在近代的背景中重申這個功課。19世紀後期,哈蒂·梅·威亞特是一位住在現今費城天普大學附近的小女孩。由於小教會人太多,她無法定期上主日學。懷著堅定的信念,哈蒂開始儲蓄她的便士,希望有一天能夠幫助擴展主日學的設施。
不幸的是,哈蒂在八歲時去世。她去世後,家人在她的房間找到了裝有57枚便士的小袋子和一張解釋她心願的紙條。他們將其交給當地恩典浸信會的牧師羅素·康威爾博士。康威爾博士被她無私的願望深深打動,便在會眾中分享了哈蒂的故事。
哈蒂的57分錢捐獻種下了驚人變革的種子。會眾們團結起來籌集資金。用哈蒂的其中三個便士進行拍賣,籌集了250美元。然後,這筆金額轉換為便士,並由新成立的「威亞特捐獻協會」進行拍賣。這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額最終導致了新教堂的建立、天普大學、醫院以及其他設施的建立。
寡婦的捐獻和哈蒂·威亞特的57分錢都教導我們,最有意義的善舉和慷慨往往來自那些看似無法給予的人。真正的慷慨實際上不是由銀行賬戶的數字來衡量的,而是由同情心深度和無論何種境地都願意給予的意願所衡量。我們的小小行動可以引發深遠的改變,影響世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