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兩個人相遇,首先會說什麼?
按不同地區,華人會說「吃過飯嗎?」 「上哪兒?」 「忙完了吧!」等,英語问候词句翻譯過來,有說「今天過得怎樣?」「在幹什麼?」,偶然會聽到「有哪一句好話?」(意同「你好吗?」)。在美國,這些見面說的話,一般是禮節上寒暄幾句,不是虛偽,也不一定要按事實回答,問的人只是表示友善,回問一兩句也是應該的。
前一陣到德國旅行,導遊指出,德國人不像美國人,他們講話比較直接,除了「早安」 「嗨」等,不會囉哩囉嗦問好、或談談天氣如何,何況你不是親朋好友,只是過路客。這不是他們粗野沒禮貌,乃是文化如此。記得年輕時學管風琴,老師是德國人,一次下課後她說,「現在物價上漲,下個月你的學費就增加到x 元。」沒有解釋,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,更沒有不好意思。當時我沒有心理準備,感到很突兀,只好說沒問題。回想起來,就是文化禮節的問題。
有些人不單見面寒暄幾句,甚至把時事新聞,都扯上聊聊,但從過往對他的認識,知道他是「無事不登三寶殿」的人,很快你會覺察到,這些都不是正題。更有人,進入正題後,還是繞一大圈,才會「試探」一下你是否明白他在說什麼,是否不反對談這方面的話題,最後才提出請求。習慣這種互動的,認為是一種說話的藝術,比較圓滑容易受落;喜歡直接溝通的,卻認為這是故作謙卑,浪費時間。
作為遊客,我想應該多注意入鄉隨俗,這是對別的種族文化應有的尊重,無論穿著談吐,以不引起特別注意為重,太多手勢、喧嘩大笑、一群人用外國語言高談闊論,就容易引來討厭的眼光,不受歡迎。到外地旅遊,還是多觀察當地民情,欣賞當地人如何交流,多請教多了解,才有旅遊的樂趣。
雜徒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