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徒
前幾天睡到半夜,被雷雨吵醒了,雨勢不算大,但落在屋頂和周邊馬路,嘩啦嘩啦有聲。想到小時候在香港,每逢夏天,下雨前幾天都是悶熱異常,然後就一陣雷雨。我喜歡雨後清新的空氣,和涼快的感覺。可是到了雨季,加上颱風,卻不是那麼美妙,因豪雨會導致道路淹水。那時候上學來回,都是穿著拖鞋準備涉水,背包裏帶著皮鞋,到了學校再更換。若遇上連日暴雨,山泥傾瀉,常會導致道路阻塞,意外頻生。
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旅行,才認識到很多全年氣溫都差不多的地區一年只有兩季:旱季和雨季。有些地方沒有河流湖泊,雨水是唯一的水源,農產種植和民生,都靠下雨,每年不單需要有足夠雨量,還要及時在耕種季節降下,否則當年的糧食都成問題。雨季到來,大家都用各種容器儲水,農家也忙於檢查維修水池,盡量保存雨水。
在大西洋的島國百慕達,因為雨量不多,政府規定所有房子屋頂最上層,使用特別繞行水道,塗上一層白色彈性漆,收集雨水,引導至房子地下儲水池。可想在當地,水是多麼珍貴。科技比較發達的地區,比如以色列,則利用機械和化工,把海水淡化,用於農業,以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。
最近有機會去秘魯的利馬旅遊,發現這個一千一百多萬人口的沿海城市,街道兩旁竟然沒有下水道来疏導雨水。後來才知道當地非常乾旱,全年雨量不到半寸,完全不需要考慮雨水的問題,人们是靠幾條從高山流向太平洋的河流,提供用水。
人類必須依靠水而生存,無論河流,雨水,由大自然決定水量,只能支持某一定數目的人口。若不好好管理,容易導致污染,引起疾病。有些河流,因著工業廢料,最終「死亡」。也有內陸湖,湖水被長期抽用而沒有妥善管理,面積收縮,原來可以讓附近居民捕魚為生的,現在面臨乾癟,逐漸成為沙漠。
固然,有人研究如何「人工造雨」,在某些情況下,取得一定的成果。但能否在一特定地區上空,隨時造雨,還有待考究。我總覺得,人類為何不謙卑一點,配合大自然的規律,選擇適合居住的地區,却硬要改變環境。世界有些資源,並不缺乏,只是我們沒有好好管理,善加利用。 一般情況下,雨水是乾淨的,有清潔大地的作用。我所住的美國中西部,一年有四季,相對冬季下雪,我寧可春夏季下雨。是有點不方便,但是雨水對於附近農田,是寶貴的禮物。何況眾多的植物和動物,都是仰賴雨水提供生命所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