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模型

食品模型

雜徒

最近到日本旅行,在多個城市,不同的餐廳,都發現一個常見場景:外面的玻璃櫥窗裡,陳列了餐廳的主要菜式。各種麵食,或和式定食,也有飲品,糕餅等,都是帶著鮮豔顏色的食品模型,並列出價錢。對於不懂日文的遊客來說,太方便了,只要告訴服務員是第幾號的食品,或是對著那一款食物指指點點,總能飽餐一頓。

替食品製造立體模型,在日本有很悠久的歷史,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。早期的材料多用石蠟,但經不起陽光與氣溫的變化,會老舊褪色。時至今日,經過研發,特種塑料製成品可以耐久不變。由於模型代表該商店的獨特菜式,基本上是手作的,因此費用 不便宜。某些食品模型,製作的過程複雜,需要製作人的工藝技巧和審美眼光,慢慢成為一種藝術。一些食物模型,就以藝術品出售。

店外擺設食品模型,目的顯然是吸引顧客。這種擺設模型的文化,在日本大受歡迎,其中一個原因,是因為固守傳統及文化。一個廚師,可以多年來,用同樣的食材,切成同樣大小,在一碗麵條上,放在同一個地方。若用便當盒,更是一絲不苟,食物怎樣擺,配料放多少,第一盒這樣做,第一百盒也一樣。因此,模型能夠長期模仿真正的食品。

顧客的期望也是一樣,今天食物是這個樣子與味道,隔兩個星期來,還是同一個樣子與味道。我最佩服有些百年老店,廚師已經到了家族的第三代,聽說菜式還是跟以前一樣。也許,廚師與顧客有了共識,這道菜已經達到完美,不需要任何改變。

由於印刷技術改進,如今在世界各地餐廳,都可以看到附有彩色照片的菜單,不但容易分辨菜式,也引起食慾。隨著立體列印和人工智能的配合,相信不久就會產生各種食物飲品模型,用作擺設招徠。可是模型若與真正奉上的食物,形狀、顏色與數量,大有差別,會讓人感到被欺騙,產生反效果。有第一次光顧,可就沒有下一次了。

更重要的,除了模型要逼真,還是食物質量要好。喜歡美食的人,一般都注意色、香、味,或者說,從視覺、嗅覺、味覺三方面品評。單單好看卻不好吃,也是沒有第二次光顧的。到底去餐館的主要目的,是享用食物飲品,模型只能算為「開胃」的一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