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院

老人院

雜徒

搬家後,為要檢查容易破碎的東西是否完整,拿起一個六吋高的古董小花瓶,不禁想起贈送者,我的鋼琴老師。

記得有一年回港,去她住處拜訪。當時她已經退休多年,八十多歲吧,正在整理東西,打算搬進老人院。她不經意地問,「這個小花瓶漂亮嗎?」我一說漂亮,她就说,「送給你吧,反正我不需要了。這是別人送我的,是廣西景德鎮有名的薄胎瓷。 」就這樣,這個小花瓶跟著我三十年。

薄胎瓷,又名蛋殼瓷。被描述成「薄似蟬翼,亮如玻璃,輕若浮雲。」 老師當年把這個小花瓶送我,並不是因為我是她的得意門生(說實在,我是個懶惰學生),乃是因為她深知老人院房間只提供一張床、一個衣櫥、和一個床頭櫃。不可能裝得下她多年的家當。與其扔掉,樂得送給認識的人。

聽說老師出身名門,早年留学美国,毕业于著名的茱莉亞音乐學院。 年輕時也成過家,但抗日戰爭期间丈夫病逝。詳細情況她也沒有向我提起過。我在高中跟她學習鋼琴時,她已經是單身,但有不少親戚。像她這樣,收拾東西準備入住老人院的時候,還是頭腦清楚,滿臉笑容的人,所見不多。她若要繼續在外獨居,從她一向慷慨捐贈猜想,經濟條件是絕對沒問題的,但是她選擇入住老人院。

老人院給人的印象,是有進無出。入住的人要有心理準備,到了不能照顧自己,就要搬到護理部直到離世。居住期間,隨時會經歷同房的室友,或同層的院友離世,的確是個令人心情抑鬱低沉的地方。但是當年我所看到的情况,老師還可以行動的時候,周邊常有朋友一起聊天活動,若有親友來訪或出去共膳,登記一下就行,不用擔心門戶。生活需要,有工作人員照顧,也不會帶給親友負擔,實在是一種自由。說到病痛甚至離世,独居在家也一樣會發生,反而在老人院有人馬上会知道加以處理,似乎比在外面独居更為妥善。

有關物質,年輕時我們都喜欢收集擺設品,有親友來訪,也可以展示,表达品味和藝術情操。若有和名人合影的照片,更能獲得稱譽。到了入住老人院的時候,這些都成過去式了,值得珍惜寶貴的經歷,早已放在心裡,不用炫耀。就算有什麼名牌貨,也沒有場合可以穿戴。到那個時候,人真的不需要擁有太多東西。

十分赞叹老師當年有智慧,懂得面對現實,欣然選擇在老人院度過人生最後一程。她離世時,已過一百歲,依然關心世事,頭腦清楚。真是令人敬佩的老人家。